一是包保联系全覆盖。建立就业工作联系服务搬迁点工作机制,采取“科级领导+就业创业服务员”模式,精准摸清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基本信息,动态掌握搬迁群众就业情况,做到调度精准、靶向精准。截止目前,摸排搬迁劳动力10150人,促进就业8322人,深入包保点开展就业创业服务6次。
二是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全覆盖。在全县易地搬迁点全覆盖建设就业创业服务中心。安置1名符合条件搬迁的就业困难人员,专门从事安置点的就业创业服务工作。截止目前,全县易地搬迁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接受就业创业政策咨询5500人次,主动服务搬迁就业困难人员1300余人次,推介就业6000人次。利用公益性岗位方式安置搬迁就业困难劳动力367人,发放就业扶贫援助补贴3540人次141.6万元。
三是扶贫车间全覆盖。在全县易地搬迁点均引进扶贫车间,着重解决安置点无法外出的劳动力或大龄劳动力的就业间题。截至目前,扶贫车间吸纳易地搬迁劳动力1700余人次,其中稳定就业320人,在安置点扶贫车间开展培训2500余人,培训促进就业1320人。
四是兜底安置全覆盖。对就业引导服务、岗位推介、技能培训后仍未就业的“零就业”家庭,在县劳务就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下,联合县扶贫、卫健、林业、交通等部门开发卫生防疫员、就业信息员等岗位,让“零就业”家庭至少实现一人就业,今年以来,共在14个安置点用公益性岗位解决搬迁群众就业450人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